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东京文学
DONGJING WENXUE
2008 No.7 P.93-94,92

数字化期刊

白虎山的女勇士——从后现代视野看《女勇士》的"白虎山学道"

吴瑜 

摘 要:在<女勇士>第二章"白虎山学道"中,汤亭亭充分地运用了神话与虚构相结合的后现代派新模式,灵活地运用了抒情与叙述交织的后现代派新话语,表现了她对华裔女性深受文化和性别双重压迫这一现状的反抗意识;并有意识地运用互文性这一后现代新技巧进行再创作,表明了作者对成为女强人的渴望和反抗男性和主流文化双重压迫的决心.
关键词:《女勇士》;新模式;新话语;新技巧;文化和性别双重压迫;反抗
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346(2008)07-0093-03

作者单位:吴瑜(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重庆,401120) 

参考文献:

[1]杨春."《女勇士》:从花木兰的'报仇'到蔡琰的歌唱",《外国文学研究》,2004(3).
[2]杨仁敬等.《(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3]Kingston,Maxine Hong.The Woman Warrior:Memiro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M].New York:Vintage Books.1976.
[4]卫景宜."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华人英语作品中的话语功能--解读《女勇士》--花木兰",《中国比较文学》,1990(4).
[5]Moyers,Bill.Maxine Hong Kingston:Writer[A].A World of Ideas Ⅱ:Public Opinions from Private Citizens[C].ed Andie Tucher.New York:Doubleday,1990:11-18.
[6]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8.
[7]宋占业."双重边缘中的身份确定--汤亭亭《女勇士》的叙事意蕴",《郑州大学学报》,2005(4).

出版日期:2008年7月31日

请看PDF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