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东京文学
DONGJING WENXUE
2009 No.4 P.32-33

数字化期刊

《海角七号》,有多"台湾"?

蔡博 

摘 要:本文借用语言学、人类学理论,以<海角七号>的对白语言,对照台湾现实的社会结构进行分析,从<海角七号>说了些什么入手,推导出该片少说了什么,以此回答<海角七号>是否足够代表台湾社会--换而言之--这部电影到底有多"台湾"?
关键词:《海角七号》;结构主义语言学;台湾社会结构

作者单位:蔡博(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上海,200011) 

参考文献:

[1]万象.《海角七号》为何叫我哭[J].新井一二三,2009(1).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1915.
[3]劳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4]《多桑》,编剧/导演:吴念真,1994.
[5]《一一》,编剧/导演:杨德昌,2000.
[6]《风柜来的人》,编剧:朱天文,导演:侯孝贤,1983;《冬冬的假期》,编剧:朱天文,导演:侯孝贤,1984;《恋恋风尘》,编剧:吴念真、朱天文,导演:侯孝贤,1986.
[7]《悲情城市》,编剧:朱天文,导演:侯孝贤,1989.
[8]数据来源:台闽地区户口及住宅普查历次普查结果摘要表.
[9]莫忘初.《海角七号》没有说的事[N].南都周刊,2008-10-27.

出版日期:2009年4月30日

请看PDF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