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东京文学
DONGJING WENXUE
2009 No.4 P.76-77

数字化期刊

从言说者身份看"诗可以怨"的发展衍变

赵红 

摘 要:"诗可以怨"是中国诗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它源于孔子的"<诗>可以怨",司马迁、韩愈、欧阳修等历代诗人学者在此基础上各有阐发,使得"诗可以怨"理论不断地深入、系统.分析比较这些学说,我们会发现,由于言说者(主体)身份的变迁,它们各自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诗可以怨;言说者身份;发展衍变

作者单位:赵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M].首尔市:新星出版社,2005.
[4]刘义勇.价值引论与中国文化[M].四川:巴蜀出版社,2006.
[5]杨光熙.司马迁思想与《史记》编纂[M].山东:齐鲁书社,2005.
[6]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7]余英时.论士衡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8]王小波等著.祝勇编.知识分子应该干什么[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9]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0]钱穆.中国知识分子.选自《知识分子应该干什么》[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11]徐复观.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及其历史的命运.选自《知识分子应该干什么》[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44).
[12]任现品."诗可以怨"与"苦闷的象征"[J].理论学刊,2001(1).

出版日期:2009年4月30日

请看PDF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