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东京文学
DONGJING WENXUE
2009 No.5 P.56-57,55

数字化期刊

刘禹锡诗论论略

赵海娜 

摘 要:刘禹锡诗歌题材丰富,多体善备,含蓄蕴藉,而又骨力豪劲,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刘禹锡的诗歌创作是在其诗歌理论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加工锤炼.他虽没有系统地提出过自己的文学理论见解,但我们从他的诗文中,还是能辑出他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方法,这对于我们了解刘禹锡的诗歌创作,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刘禹锡;诗论;意境;创作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潇湘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05A068);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潇湘文学的历史流变》(03YB118).
作者单位:赵海娜(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参考文献:

[1]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转引自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附录五[M].长沙:岳麓书社,2003.
[2]王昌龄.《诗格》.见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3]皎然.《诗式》.见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见《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卷十四.
[5]庄子著.庄子通释·外物[M].陆永品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王弼.《周易略例·明象》,《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7册.
[7]梁启超.《自由书·惟心》.见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8]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见《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卷十四.
[9]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同上.
[10]刘禹锡.《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引》.见《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卷二.
[11]李贽.《焚书·杂说》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2]刘禹锡.《早秋集贤院即事》.见《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卷七.
[13]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见《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卷五.
[14]刘禹锡.《踏歌词四首》.见《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卷三.
[15]刘禹锡.《踏歌词四首》.同上,第189页.
[16]刘禹锡.《马大夫见示浙西王侍御赠答诗因命同作》.见《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卷四.
[17]刘禹锡.《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见《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卷十九.
[18]刘昫.《旧唐书·刘禹锡传》卷一百六十.

出版日期:2009年5月31日

请看PDF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