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张辉(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苗欣(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参考文献:
[1]于莉萍.试论朱自清散文的民族艺术方法[J].梧州学院学报,2007(4).
[2]陈蕾,陈蕊.论朱自清散文以诗为文的特点[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
[3]李桂芹.朱自清散文的女性味和背影美[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4(25).
[4]田瑞云.朱自清散文女性意象探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5]毕金林.朱自清散文中勾勒女性形象的文化原色[J].现代语文:上旬,2007(7).
[6]戴永课.朱自清散文语言的诗意美[J].长沙大学学报,2001(1).
[7]张桂玲.漫谈朱自清散文风格[J].中华素质教育,2005(7).
[8]徐根松.朱自清散文的比喻美[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9]陈祝容.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10]谭淑红.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5).
[11]邓莉红.朱自清散文中的女性美--评朱自清女性化的创作特色[J].邢台学院学报,2003(6).
[12]张新玲.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04(12).
[13]柯迁娣.论朱自清散文华丽与朴实的表现风格[J].池州师专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