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东京文学
DONGJING WENXUE
2010 No.2 P.92-93

数字化期刊

革命与爱情的"合谋"——再读《青春之歌》

张伟 

摘 要:"革命+爱情"的模式是"十七年"文学的金科玉律,有人将此模式称为"光赤式的陷阱",认为它是把革命神化,把爱情贬低为小资的游戏.我认为这是一个武断的结论,<青春之歌>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面例证. <青春之歌>也是关于"爱情与革命"的文本,显性文本中,它演奏的是革命的主旋律,在隐形文本中,作者以内视角的视域,书写的是爱情的华尔兹.完整地解读之,<青春之歌>既礼赞了青春,又歌颂了革命;不是爱情与革命的搏杀,而是两者之间罕见的一次的成功"合谋".
关键词:双重视角;显性文本;隐形文本;革命;爱情

作者单位:张伟(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39) 

参考文献:

[1]张德寅编选.叙事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2]戴锦华.镜与世俗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杨沫.青春之歌·再版后记[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
[4]戴锦华.镜与世俗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子[M].王还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出版日期:2010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