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东京文学
DONGJING WENXUE
2010 No.5 P.124-125

数字化期刊

牛部字浅谈

宋华英 

摘 要:牛在我国古代农业社会,是不可或缺的农耕工具,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生活的基础之一.本文从文字角度讨论牛,重点落实在甲骨文篆文牛字之解,说文牛部解,牛部"告"字解和"物"字解以及古人的大物意识.
关键词:甲骨文;篆文;牛部字

作者单位:宋华英(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金都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参考文献:

[1]窦文宇.汉字字源[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2]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济南:齐鲁书社,1987.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胡言宣.玉篇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李学勤.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张玉书,等.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
[8]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4
[9]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0]中华大字典[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78.
[11]汉语大字典[M].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12]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3]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
[14]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15]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6]现代汉语辞海[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4.
[17]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9]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20]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泰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1]王宣武.汉语大辞典拾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22]秦公等.广碑别字[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
[23]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3,5.
[24]李学勤.尚书正义·舜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5]吴峤.汉字要论[M].湖北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
[26]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湖南长沙:岳麓书社,1997,7.
[27]徐復.广雅诂林[M].江苏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8]谷风.辞书集成[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3.
[29]陆锡兴.急就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0]洪成玉.古今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31]王宣武.汉语大词典拾补[M].贵州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32]朱起凤.辞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3]胡果文.国语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4]张双棣.张万彬.吕氏春秋译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5]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36]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7]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8]刘志基.汉字更化综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39]向光忠.文字学论丛[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40]钱宗武,苏进跃.释"告"[J].古汉语研究,1989,3.

出版日期:2010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