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东京文学
DONGJING WENXUE
2010 No.10 P.100-101

数字化期刊

"重写文学史"以来的十七年诗歌研究综述

潘立敏 

摘 要:"十七年诗歌"在文学研究领域可以说算是"冷门",但随着学术的不断发展,也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尤其是"重写文学史"以来,其研究成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对这些研究目前还缺乏系统的整理,本文将对继"重写文学史"以来有关"十七年诗歌"的整体研究情况作以简要梳理.
关键词:十七年;诗歌;综述

作者单位:潘立敏(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参考文献:

[1]吴秀明.关于"十七年文学"整体评价的思考[J].学术月刊,2007(6).
[2]李扬.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3]徐向昱.中国当代诗歌潮流3o年概观[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
[4]张立群.论"十七年诗歌"与政治文化[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
[5]陈晓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M].昆明:石南人民出版社,2003.
[6]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7]巫洪亮.修辞伦理化与想象"共同体"--"十七年诗歌"意识形态书写策略探析[J].龙岩学院学报,2007(2).
[8]张国亮.文化融合与碰撞中的民族性生存--论十七年的少数民族诗歌[J].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甘浩.十七年诗歌"古典+民歌"范式的现代性阅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10]王光明.论中国当代诗歌观念的转变[J].广东社会科学,2004(1).
[11]付丽华.对建国后十七年诗歌理论建设的反思[J].安徽文学,2007(1).
[12]刘晓飞."十七年"与"第三代":当代诗歌写作的两极--政治抒情诗与"第三代"诗歌的对应性考察[J].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13]张广卫.马雅可夫斯基对"十七年诗歌"的影响[J].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