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宋喆(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参考文献:
[1]赵君豪.青岛导游[M].中国旅行社,1935:86.
[2]电音.电影是什么东西[N].新蜀报,1944-2-3.
[3]王平陵.战时教育电影的编制与放映[J].时代精神,1941,4(3).
[4]青岛市政府行政纪要[M].青岛市档案馆,1933:258.
[5]座谈会纪录.中田电影的路线问题[J].中国电影,1941,1(1).
[6]陆安.青岛近现代史[M].青岛出版社,2001:189-190.
[7]余上沅.战时戏剧与电影的题材[N].时事新报.1938-9-25.
[8]施人倬.抗战电影的题材及其处理格局[N].国民公报:星期增刊,1940-1-28.
[9]施焰.三则建议--给中国电影界[N].扫荡报,1938-12-4.
[10]杨邨人.农村影片的制作问题[J].中国电影,1941,1(1).
[11]蔡楚生.抗战后的民营电影当前绝大的危初--并吁请电影当局和全国进步文化人的严重注意[N].扫荡报,1938-12-11,18,26.
[12]李道新.中国电影史1937-1945[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85,277-278.
[13]青岛教育用刊[J].青岛市档案馆,1939,2(25):30-31.
[14]孙新兴.日本在青岛的殖民奴化教育评折[J].抗日战争研究,2003,(1):135.
[15]庄西云.沪制"国片"的泛滥[N].新民晚报,1944-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