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课题"广州大学城内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阶段性成果(10Y10)
作者简介:刘丽玉(1978-),女,广东揭阳人,法学硕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思科信息学院辅导员、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学生德育、比较文化等.
作者简介:叶开(1978-),男,江西彭泽人,医学硕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思科信息学院辅导员,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作者单位:刘丽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思科信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叶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思科信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参考文献:
[1]孙丽璐,刘燕.国外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4(7):115-120.
[2]余伟,郑刚.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836-846.
[3]Ward C.Kennedy A.Locus of control.mood disturbance and social difficulty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rions,1992,16(3):33.
[4]Berry J W,Annis R C.Acculturative stress:the role of ecology,culture,and differentiation[J].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1997:382-406.491-511.
[5]John W.Bennett.Human Ecology as Human Behavior-Essays in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 Anthropology[M].Transaction Publishers,New Brunswick,1996.114
[6]赵荣光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6:109.
[7]曾维希,张进辅.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异域文化下的心理适应[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3(2):82-86.
[8]吴学军.文化适应视野下的和谐校因构建--一项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问题的工作研究[J]职业时空,2008,(9):161
[9]李怀宇.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基于教育人类学的认识[J]贵州民族研究,2006,109(4):133-139.
[10]张海清,杨明宏.少数民族文化震惊与适应--边疆民族地区新教师入职过程中的文化适应问题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0,135(5):136-160.
[11]李丽青藏铁路沿线的民族人口迁移与文化适应[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57(6):58-63.
[12]陈晓毅.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社会意义--以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员工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5):7-11.
[13]王亚鹏,李慧.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及其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1):59-64.
[14]周云水.小民族的生计模式变迁与文化适应--人类学视野中的独龙族社会结构变迁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6(2):46-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