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东京文学
DONGJING WENXUE
2011 No.4 P.122-123

数字化期刊

试论文学性

郑慧婷 

摘 要:文学视界中的文学性始终是中外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它的实质不仅仅是美学的中心问题,也是文学和艺术的本质.从文学本身的建构和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上来讲,雅克布森提出的"文学性"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等表面化层面,随着西方理论界的不断前行,理论家们对文学性不断探索,之后的结构主义文论立足于整体性和同一性的建构,却忽略了文学性关联的大语境,那么,文学性的内蕴究竟是什么,文艺学家们不断探寻,将文学的对话性和关联性从文学个体联系到变化着的时代语境中,从而丰富了文学性的内蕴,填补了理论界的空白.
关键词:西方文论;文学性;语言性;文字性;整体性;同一性;时话性;关联性

作者单位:郑慧婷(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00) 

参考文献:

[1]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朱先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2001.
[6]杨矗.对话诗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赵毅衡.符号学文学论文集·引言[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8]曾艳兵.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王一州.文学理论讲演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11]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2]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3]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14]杨矗.文学性新释[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2).

出版日期:2011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