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东京文学
DONGJING WENXUE
2011 No.11 P.242-245

数字化期刊

中西方情说之比较管窥——立普斯移情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体现及其审美差异

王燕枝

摘 要:“移情说”是中西方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双方在此论题上存在着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自朱光潜先生首次将这一理论介绍到中国,之后的诸多学者在不同侧面着重探讨了中西方关于这一论题的差异,对于这些差异产生的根源以及双方存在的相同之处却均有所忽视.本文将西方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理论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移情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双方理论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表明了在审美活动或审美欣赏中,主体与对象达到一种物我融合的精神状态.二者有又有着明显的差别:一是美感源泉不同;二是审美主体、客体的内涵及主客体关系的不同.追溯这种差异产生的根源是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的,表现出来主要是思维方式和哲学基础的差异.
关键词:移情说;主体;主客体关系;客体

作者单位:王燕枝(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参考文献:

[1]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7-198.
[2]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59.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594.
[4]李醒尘.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德国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604-601.
[5]胡雪冈.我国古代文论“移情说”探索[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
[6]周伟名,译注.文赋[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1:16
[7]刘勰.文心雕龙·物色[M].周振甫,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93.